以下是直接检眼镜的标准操作流程及核心要点,结合眼科临床规范与设备特性整理,供医务人员快速掌握:
一、操作前准备
环境要求暗室环境:关闭强光源,避免外部光线干扰眼底成像。患者体位:取坐位,头部固定于托架,双眼平视前方(检查床可调为仰卧位)。设备调试打开电源,确认光源亮度适中(避免强光刺激)。转盘调至+8D~+10D(用于屈光间质初查),镜头距患眼约10-20cm。患者沟通解释检查流程,嘱放松眼睑,检查中注视光源或方向。禁忌提示:青光眼患者禁用散瞳药,40岁以上者慎用扩瞳剂(用2-5%新福林)。
二、标准化操作步骤
✅ 一步:屈光间质筛查(彻照法)
将转盘拨至 +8D~+10D,光线从患眼侧方10-16cm处射入瞳孔。观察瞳孔区橘红色反光:正常:反光均匀无遮挡。异常:出现黑影→嘱患者转动眼球:黑影浮动→玻璃体混浊黑影固定→角膜或晶体混浊。
✅ 二步:眼底检查
调整焦距:转盘归零(0D),检眼镜贴近患眼约2cm,见红光反射后微调转盘至视网膜清晰成像。系统扫描路径(避免遗漏):
区域 | 检查顺序 | 观察内容 |
视盘 | 先查鼻侧(患者直视时) | 颜色、边界、杯盘比(C/D) |
视网膜四象限 | 沿颞上→颞下→鼻上→鼻下血管走行 | 动静脉比例、交叉压迫、出血/渗出 |
黄斑区 | 查(嘱患者注视颞侧光源) | 中心凹反光、色素异常 |
三、关键技巧与注意事项
“三右三左”法则:查右眼→右手持镜,右眼观察,站位患者右侧;左眼反之。屈光矫正策略:若医者为正视眼,转盘度数≈患者屈光度(如:-3D镜片看清→患者近视300度)。病变量化方法:大小:以视盘直径(1.5mm)为参照(如“出血灶约1/3 PD”)。凹凸:每3D屈光度≈1mm高度差(凸起用“-”镜片,凹陷用“+”镜片测量)。疑难场景处理:小瞳孔患者:优先不散瞳,倾斜检眼镜30°观察周边。屈光介质混浊:改用绿色滤光片增强神经纤维层对比度。
四、维护与质控要求
设备消毒:接触部位(眼杯、镜头)用75%酒精擦拭,避免交叉感染。记录规范:绘图记录病变方位(时钟方位法)及特征。示例:“左眼颞下方2点方位见片状出血,约1/2 PD,伴棉绒斑”。误差规避:避免压迫睫毛(引发瞬目反射)。眼底拼图时嘱患者眼球随动,勿转头。